現如今,城市已成為最大的發展動力,由城市化、工業化、信息化所驅動的城市的進步,正逐步成為經濟向好的新引擎。在此過程中,隨著一系列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的應用層出不窮,人們的生活方式、出行方式、飲食習慣都無時無刻不被改變著。
與“住”的需求息息相關的一個場景不容忽視,即物業,它滿足了人類在城市中居住條件的改善需求。尤其是高端物業,全國布局,量身定制,高凈值的人群需要高標準的服務,是技術密集的行業,高科技軟件和硬件紛紛投入進去。
但目前來看,現有的物業管理水平與業主的需求呈現一些不匹配,這也正好給了“智慧黑科技”最好的施展空間。以碧桂園服務、萬科物業、彩生活、綠城服務為首的一批物業管理企業正在多年的城市服務經驗中,深刻認識城市快速膨脹中的生態失衡與種種缺失,并為之尋求改變。
邊界擴張,行業圈地日益形成
物業是相對變化程度較低的行業,格局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固。
在新興科技趨勢面前,各家物業企業都看到了未來增長的巨大空間。
2018年,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均值達8.86億元,凈利潤均值為7221.40萬元;A物業服務收入均值達7.13億元,是百強企業收入的有力后盾,占比高達80.49%。正因為強依賴于基礎物業費,科技投入既能改善收入結構,同時又能進一步擴大收入水平。
從投入上看,物業領域的TOP級企業中,碧桂園服務研發投入領先行業,2014-2016年累計投入約人民幣數億元;萬科物業聲稱每年都會拿出營業收入的1.5%用于科技研發;龍湖物業在2017年投入6500萬用于社區品質升級。
智慧物業,開始群雄爭霸。
高額科技投入的財務支撐
如此高額的投入,務必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。這也象征著玩“智能化”只能是巨頭的游戲。
根據公開數據,碧桂園服務成長性極為穩定快速, 2018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2.5%,達20.16億元,2019年上半年營收超過35億元。
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營收能力,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:
1、管理和收費面積大。目前的物業企業收入主要是管理費用為主,占比70%-80%左右。從碧桂園服務的數據可以看到,2015年其作業人員人均管理面積為4720平米,2018年已上升到5285平米,年復合增長率為3%。而整個物管行業的人均管理面積低于3000平米。而隨著2016-2018房屋預售面積增長,直接帶動2018-2020的房屋的物業費用的增長(建設周期2年)。
2、早期投入導致效率提升。由于最早一批投入智能化科技的物業百強已經受益,人力成本進一步壓縮,辦事效率有效提升,這一點也反映在營收上。2017年百強企業智能化投入均值為716.22萬元,今天遠遠不止這個數字。
3、住房改善型需求日益提高,增值服務拓展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強勁需求放緩,改善型住房需求進一步釋放,業務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方式,有智慧化手段的物業企業則脫穎而出,成為業主首選。增值服務盡管在整體收入中占得比重非常小,但是會成為未來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。
當財務模型對科技投入予以支撐,物業企業必然面臨誰來買單的難題。
一些行業專家表示,智慧物業必須由房地產公司和物業公司去推動,最終會轉化為居民的付費意愿,這也決定了這個過程比較緩慢。加之政府也會在安防等領域加入需求,智慧物業會比想象中來的稍遲。
與共享單車敗于資金鏈斷裂一樣,如果物業企業用于科技建設的后續資金跟不上,也容易導致失敗。但是,隨著碧桂園服務這樣持續投入的成功案例涌現,良好的資金流、健康的運營已被印證為最堅實的保障。
價值轉化: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“兩翼齊飛”
衡量一項決策,既看投入,更要看產出。
從科技的投入端看,各家巨頭已經率先在資金優勢上領先,而在產出上,則形成了特色的差異化價值。
以碧桂園服務為例,高額的科技投入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:一是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平臺的社區安防體系;二是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;三是基于物聯網的設備運維體系;四是強化了機器人、人工智能應用與合作;五是大力投入的科技已廣泛應用于智能安防、智能門禁系統、車輛出入及車場管理、智慧物聯設施設備管理、應急響應管理、消防監控、報事報修、垃圾處理、人工智能客服、電子商務、能源管理、環境治理、ERP及CRM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統等。
“跳出物業看物業”——這在行業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應。
“將物業服務的視野從關注物業、關注社區延展到城市良性治理的問題上,是物業行業創新發展的新理念!敝袊飿I管理協會會長沈建忠此前這樣表示。
值得關注的是,物業領域的智能科技發展并不是復制粘貼的過程,而是形成了行業的專利和原創技術。碧桂園服務在2014-2016年三年共研發了與“智慧城市服務支撐”有關的核心知識產權數十項,都已經取得發明專利、核心軟件著作權和輔助軟件著作權。加之有質量的收并購,這類廠商進一步形成護城河。
從降本角度看,科技產品的出現由于優化、替代一部分人工作業,物業企業有效節省了人力開支,并且由于智慧物聯設施設備管理等應用,設備損耗率進一步降低,綜合起來看,財務成本大大壓縮。
從增效角度看,智能安防、智能保修、智能門禁等讓業主體驗更好,社區機器人等提升了業主生活環境的品質,這對于提升收繳率也有幫助。另外,由于一大批管理信息系統在物業企業內部上線,運營更加便利,管理效率大幅提升。
在這些合力之下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價值凸顯。
“良性循環圈”形成,更聰明的服務將涌現
可以看到,在今天的物業行業,科技投入與財務增長是可以做到良性循環、互相促進、互為因果的,既是事物發展的進步表現,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。
物業行業需要被改變,而科學技術也需要尋找落地的土壤,科技的人性與物業管理的人性進行充分結合,勢必會碰撞出絢爛的火花。
在智慧城市、智慧社區等浪潮涌起的的當下,一批頭部的物業管理企業正帶著勃勃的野心出發?梢韵胂,多年之后,我們生活的社區、城市將實現真正的智能,更多聰明的服務將百花齊放--通化金威物業